第七届“软体机器人创新设计”竞赛在我校成功举办
发布者:赵建文   编辑:海洋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4日

软体机器人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热点,其研究的初衷是让机器人更接近生物的性能;软体机器人是力学、材料、机械、控制等学科的深度交叉。为增强交流学习,1029日下午,第七届“软体机器人创新设计”竞赛初赛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顺利举行。

经过答辩、现场展示和集体投票,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参赛作品“基于周期性腔体的气动软体线性驱动器”获得一等奖,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参赛作品“面向在轨服务的沉浸式柔性交互操控技术研究”、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参赛作品“基于曲面折纸的变刚度刚柔耦合抓手”获得二等奖,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参数作品“面向人体肌肉形变的两栖柔性传感系统”、“基于磁场的两栖三维足底力感知与应用”以及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参赛作品“可在流体管道中爬行的软体机器人”获得三等奖。

 

图为我校邢志广博士宣布大赛启动

 

图为初赛现场

初赛现场,来自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参赛选手们准备充分,各展风采,通过实物作品演示和海报演示两种形式向在场众多专家学者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认可。

 

图为学生向参观的学者进行讲解

在现场,各参赛队为大家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下面是部分参赛队项目介绍。 

由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带来的基于周期性腔体的气动软体线性驱动器,通过添加边界材料形成封闭的气腔,通过调控主变形方向的周期比率,可以实现气动加载下纯单轴的线性驱动,得益于周期性阵列结构,此种设计有望应用于气动人工肌肉等领域。

 

由华中科技大学带来的一种血管内微纤维机器人,由于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速度相较于血管壁上血液的流动速度更快,所以令该机器人沿着阻力较小的血管壁移动,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实现对血栓的清洁,实现疾病的治疗。

 

由上海交通大学带来的基于骨架层拓扑优化的交互增强型软体气动抓手,以抓手的构型变化为设计目标,并同时保证承载能力,设计最优的骨架布局。最优化的骨架构型在指定交互条件下表现出物理可解释的结构特征,并通过实验证明了针对特定工况具有很高的优越性。

 

图为评委对参赛队进行考核并打分

本次“软体机器人创新设计”竞赛由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经过现场的展示以及参赛选手的答辩,评委对每一组做出了评价并最终评选出参加决赛的队伍。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六支队伍脱颖而出,他们将在决赛中争夺最后的一二三等奖。

1030日,第七届“软体机器人创新设计”竞赛决赛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举行,经过前一天初赛的评选,晋级的6支参赛队伍在决赛中强强对抗。

图为专家评委观赛现场

 

图为参赛队进行决赛答辩

本次竞赛组织者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立武教授、下一届主办方南方科技大学郭传飞教授以及本次竞赛主办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黄博教授、赵建文教授分别为获奖选手进行颁奖。

 

赵建文教授与获奖选手合影

“软体机器人创新设计”竞赛旨在激发广大学生对软体机器人的兴趣,吸引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到这一充满乐趣也充满挑战的机器人新兴领域。


                      (文:赵建文/图:马榜章)

编辑审核:海洋工程学院